您目前的位置 : 首页 >> 临沂豪森华府 >> 正文

清华科技园“第一任董事长”孙继铭:雄关漫道真如铁

日期:2019-11-7(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清华科技园“第一任董事长”孙继铭:雄关漫道真如铁  首页   - 综合新闻   - 内容

  编者按:清晨的阳光投射在大草坪上,茵茵绿草漫射出勃勃生机,标志着清华科技园北京主园区新一天的到来。77万平方米的园区内开始井然有序地忙碌起来,一座座大厦中渐次亮起的灯光像心脏有力地跳动,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这里是数个跨国公司的研发总部所在地,是中武汉治疗癫痫病的专科医院有哪些国知名科技企业总部和创新创业企业的聚集地,是推动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20年来,无数创新型企业在这里萌芽、壮大。然而在20年前,清华科技园也只是一粒种子,在这里破土而出,逐渐成长为今日的参天大树,抽枝散叶,荫蔽一方。它的成长曾历经艰险,也曾有过迷茫,清华科技园的首批领导者和开拓者之一——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孙继铭,对科技园永远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科技园凝结着孙继铭的汗水,而孙继铭也见证了科技园的成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

——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清华科技园“第一任董事长”孙继铭

●黄婧

万事开头难 

  清华科技园优美的环境一向被人称道,园区大厦挺拔高耸,气宇轩昂,彰显着科技园雄厚的财力。但孙继铭谈起科技园的初期建设很是感慨,20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杂乱无章的棚户区,科技园的账户上捉襟见肘,一众领导为筹资绞尽脑汁,那段时间,一言以蔽之,“万事开头难啊!”

  记者:作为清华科技园的第一批开拓者之一,您是因何机缘加入到科技园建设中的?

  孙继铭:我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物系,1958年转入力学系,毕业后一直在学校工作。1990年初,我开始担负学校的后勤基建和保卫工作。为什么一个负责后勤的校长参与了科技园建设呢?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在科技园的初创阶段,建设是首要的任务,任命我来负责协调、管理科技园的初期建设等工作,我也自此与科技园结缘。时任校长王大中对科技园给予了厚望,他看得比较远,从一开始就很重视科技园的建设发展。

  记者:筹建时清华大学对科技园的定位是什么?

  孙继铭:1993年,清华科技园项目开始筹划,1994年正式启动。在北京市委的支持下,开始逐步征地、拆迁。科技园的定位是学校经过反复讨论确定的。王校长主持了很多次会议,大家集思广益,讨论科技园到底要办成什么样?

  当时国外已经有硅谷等一些比较成熟的科技园,我们也研究了硅谷的模式,最后根据清华大学的特点,结合大学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总结出清华科技园的定位主要应该有三项:第一是技术创新,第二是高科技企业的孵化,第三是创新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这三个功能定位也是在科技园的发展中贯穿始终的三个目标。

  记者:初创阶段科技园面临的是怎样的处境?

  孙继铭: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万事开头难。园区建设首先遇到两个难题:一是土地,二是资金。土地开发涉及拆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在的蓝旗营高楼林立井然有序,但在九十年代初期那里还是一片棚户区,拆迁难度非常大。但是不管是从科技园的建设角度还是清华大学的发展角度来看,迁拆都是一个重要工作。棚户区改建之后,对清华周围的环境也有极大地改善。

  蓝旗营拆迁过程中,有很多反对的声音,群众的思想工作我们要做,拆迁户的生活和工作安置也都要有一成都专门癫痫病的医院套合理的解决方案。有一次我们在马连洼买了安置房,用来解决拆迁户的住宿问题。当时一切都已经联系妥当,安置计划都出台了,房地产商却反悔了,想要解约。拆迁迫在眉睫,如果群众无处安置,后果不堪设想。当时任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的梅萌急得饭都吃不下,连夜赶到我家商量解决方法。我紧急给海淀区主管基建的副区长打电话。当时已经很晚了,联系好对方后,我们放下电话就直奔他家,摆事实讲道理,希望区里能给予支持。拆迁本来就是矛盾的集中点,如果安置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产生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清华人的作风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出了问题认真沟通,积极想办法,即使这样做要付出得更多,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把事情做到最好。科技园的领导者都是这样的作风,这些特质也一直影响着科技园的气质。

  除了拆迁有很大难度,科技园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资金不足。尽管学校非常重视科技园的建设,但是资金困难是客观问题,学校里的经费本身也很紧张,即使想给予科技园更多的资金支持,也是力不从心。

  记者:科技园的建设之初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建设者们的努力,是否也得到了清华大学和政府的支持?

  孙继铭:科技园的发展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征地、拆迁难度很大,但是由此也锻炼了干部的能力。我们的很多干部都非常优秀。从最开始的梅萌、徐井宏,到现在的王济武,他们都具有开拓精神,很务实,也能团结人。尤其是梅萌,他从科技园筹建开始就一直是主要负责人,在科技园拼搏了二十年,可以说把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奉献给了清华科技园。最近我和他谈到这个话题时,他说感到很值得,也很欣慰。

  科技园自己主持建设的第一个建筑是学研大厦。怎样白手起家把这个大楼建出来,过程可以说是一言难尽。科技园的创办初期很艰难,采取的方法是先在学校的一块地上借钱拆迁、建房,建成后再用它来抵押贷款,建起一栋楼,依靠这种滚动发展的方法逐步扩大和完善科技园。其中学研大厦的建设是一个转折点,它建成之后,评估市值达到四五个亿,自此科技园的发展就走入快车道了。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清华大学,还是北京市政府,对科技园的工作都是非常支持的。北京市委多次过问科技园建设,并由市长带队来园参观。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规划建设委员会,时任校长王大中亲自挂帅,兼任委员会主任。这说明学校对科技园建设也非常重视。

  学研大厦的位置也是学校基建处特意做了规划调整才批下来的一个地方。在科技园最艰难、资金链最紧张的时候,学校分批投入了9000万元,成为科技园在引入外部投资时能保证绝对控股的根基。当然,进入良性发展后,科技园也一直在通过分红等形式回馈母校,现在正在筹划把一部分房产交还给大学。

科技园的“第一任董事长”

  护送科技园走过稚嫩的幼年期后,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孙继铭已退休多时。但直到今日,在很多场合,科技园的管理者在介绍孙校长时,都会称他为科技园的“第一任董事长”。这是对孙校长奠基工作的肯定,但孙校长总是谦逊地说:“这说明科技园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你看,它已经成为一个人值得记忆的名片了。”

  记者:您现在虽然不直接参与科技园的管理了,但是始终关心着科技园,在很多关键的事情上推动科技园的发展。在昆山科技园的选址上,您也做了很多工作,请讲一讲昆山分园的故事。

  孙继铭:别人称我是科技园的“第一任董事长”,我也确实对科技园有一种情结。虽然离开了管理岗位,但也一直关心着科技园的发展。这些年科技园在发展辐射战略的过程中,向地方倾注了很多力量。其中在长三角地区的选址时,我受邀也一起参与了。最初的计划是想选在上海,时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的江上舟校友也帮助物色地点。我们在上海看了很多地方,在浦东、松江等地都做了对比,始终不是很满意。我们在去昆山实地考察之后,更支持科技园在昆山的发展建设。

  我们的主要考虑是:首先上海当然是很好的地方,但是上海本身有很多高校,技术和人才的力量也很强,我们去属于锦上添花。但是在昆山就不同,昆山的企业大多是日资或台企,基本上是一个加工区,地方财力雄厚,想要发展自己的企业但又缺少创新能力,他们有迫切的发展愿望。从昆山到虹桥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是两者人才资源的优势差距很大。从科技园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影响来看,昆山都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同时,昆山市政府为清华科技园落户昆山给予了大力支持。科技园最终落户昆山,可以说是雪中送炭。现在发展得非常好,影响很大,也为昆山的经济、科技发展做了很多贡献。

  记者:科技园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高,在您看来,它实现建设之初的定位了吗?

  孙继铭:我认为,科技园是达到了我们最初设想的目的的。当时虽然提出了三项功能的要求,但是总结起来有两个目的。第一,清华科技园应该是清华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这一点科技园做到了,我觉得这点是大家都承认的。时任校长王大中主持建设科技园时,就提到科技园服务社会的要求。现在看来,科技园孵化了很多高科技企业,教育、培训了各个层面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创造了很大的价值。而且这些年来,科技园通过辐射战略,已经跟二三十个省市建立了联系,大大拓展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在学校怎样服务社会的问题上,是有过很多争论的。例如,学校到底要不要办企业?有的人说,学校有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应该办企业。有的人却认为办企业不是学校的长项。带着这个问题,1998年我们在深圳参观了一些高科技公司。其中有一个北大的校友,在深圳创办了一个生物科技公司,他给我们讲的一些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很多人都觉得高校有人才和技术的优势,但是真的办起一个企业来就会发现,这两个优势我们都不具备。以他做生物制药为例,市场需要的是产品,但学校没有产品,只有技术,技术与产品之间这一环是脱节的。再说人才,学校的人普遍不懂企业管理,药厂应该怎么建,怎么管,谁都是从头学起。所以学校想办好企业其实是很困难的。但是科技园就正好扬长避短,能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一个平台。当然,经过这么多年办企业的实践,学校已经培养出了一批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才。

  第二,我觉得清华科技园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一点上清华科技园做得最出色的是企业的孵化,从科技园中走出了很多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国际大学科技园的评比中,我们在企业孵化方面也获了奖。

  此外,科技园成立了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大的企业也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社会的发展千变万化,没有一个研究机构提供深度支持,科技园也很难一直保持前瞻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的发展应该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而且,创新研究院成立之后,科技园在创新思想及创新体制、机制、模式、政策等领域的系统研究都有所加强,并致力于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出谋划策。它已经是科技园服务社会,培养创新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窗口。

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清华科技园的科技大厦B座地下一层,一个使用面积515平方米,甘肃羊羔疯在哪里治疗可容纳180人同时进行实践工作和交流活动的场地,如今常常是座无虚席。这是科技园特别提供给清华X-lab的工作场地。X-lab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合校内14个院系合作共建,面向大学、超越学科界限、发现和培养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平台。位于清华科技园的X-lab场地免费提供给有创意、创新项目、直至创办企业的项目团队使用。一旦项目准备进入市场,需要办理企业注册,X-lab与清华科技园启迪孵化器达成对接合作,将提供场地免租金协议,帮助项目办理以X-lab场地为注册地址的企业工商注册。科技园与清华大学的反哺与合作更加深入和广泛了,这也正是最令孙校长感到欣慰的。

  记者:科技园一直与清华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科技园的下一步发展中,应该怎样更好地实现与清华的结合?

  孙继铭:清华科技园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岁月,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这继往开来的时刻,清华科技园正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总结过往经验、教训,探讨清华科技园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显得尤为重要。清华科技园的酝酿、诞生、成长都与清华大学紧紧联系在一起,我认为,科技园在下一步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它在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和社会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大学最早的作用是教育、培养人,后来逐渐增加了科研的功能。二战以后,特别是硅谷等著名的科技园区兴起之后,大学的功用扩展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过去大学是在社会的边缘,社会的核心是工农业生产。现在大学从边缘走到中心。以城市的发展为例,哪里有一个好的大学,哪里的发展就更有希望。知识创造社会价值的作用已经被人们认识到了。所以,我们的清华科技园怎样在学校建设当中进一步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据我的观察,科技园在服务社会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出色,但是在学校中的影响力还略显单薄。下一步是否可以考虑把清华科技园发展为教师的科学研究基地,或学生的创业创新思想实践基地?在这一点上,清华科技园已经注意到了,并且开始在做一些事情。比如梅萌给在校学生开设创业课程,指导学生们进行创业实践;清华大学多个学院联合设立的“X-lab”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基地就选在科技园。这些做法我都非常赞同,也应该坚持下去。也许有一天,当学生们萌发出创新思想想要付诸实践时,首先想到的是清华科技园;当教师在科研中有困难需要社会上的支持时,也首先想到清华科技园,那时,清华科技园在学校中的影响力就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

  来源:《清华人》清华科技园创建20周年纪念专刊 略有删节和修改

 

推荐文章
最新常识文章
友情链接:

南蛮鴃舌网 | 门机是什么 | 厦门大学建筑 | 洛阳机械招聘 | 招远人才市场 | 鹅蛋脸适合的短发 | 蜜桃成熟时剧照